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信息发布者:孟新龙
    2019-11-30 18:42:34    来源:一诺农旅规划   转载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对耕读生活的最真切的描述。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中国社会的封建时代较之于欧美封闭而漫长,其最具典型的形态是农耕经济,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田园风光和乡土风情。而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回归乡村”更有现实意义,其不仅是反映了现代城里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乡村情怀和乡愁情结。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中国乡村是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乡村不仅有陶渊明笔下浸润于古老土地的乡村情境和美好意蕴,更有沉淀在骨子里的、浓厚的农耕文明和精神。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中国古村的格局、建制、雕刻、牌匾等都寄寓着文化意象,它不是一堆生硬的古建筑群,而是被中国文化浸润滋养透了的文化、科技、美学、教育、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复合生命体,是千百年来人们耕读生活的栖息地,寄托着乡民居住、劳作及崇文、敬天、祭祀等宗法关系与情感。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乡村建筑和田园在内的人文与自然形态是乡村文化活的载体。这样说来,乡村真正的价值是中国文明、文化之根。

    近年来,欧美甚至韩日国家的游客,专往中国最偏僻、最封闭的地方拍跑,甚至一头扎进我国一些几乎没有怎么开发、还处于原生状态的乡村,而非那些已经开发成熟的景区。他们所追逐的就是迥异于城市环境的生态和生活,所体验的是中国5000年的文明和文化。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总之,中国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有文化、有历史、有家族、有独特的生活方式,离开乡村无法解读中华文明。中国乡村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人类,那是我们生活的净土,我们灵魂最后的栖息地,我们共同的家园。

    乡村人文是无比丰厚的、活态化的遗产和财富,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经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乡村旅游将走向乡村旅居时代

    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修身养性。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休闲旅游,最典型的旅游方式就是度假,与观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诉求不同,休闲度假者往往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以体验原居住环境所没有的异质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旅游已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休闲成为常态,旅游就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当乡村旅游成为时尚,乡村旅居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乡村旅游未来必定走向乡村旅居时代。

    近几年民宿的崛起是乡村旅居兴起的一个信号。

    现代旅游已开启休闲度假模式,休闲度假必须给人以自由空间,而不是流入标准化的滥觞。休闲度假使工作中的紧张情绪得到最大的释放,其诉求便是差异化、人本化、异质化,甚至是高端化和定制化。

    旅游生活化不再满足于大众化旅游产品,而更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的旅游经历,通过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获得愉悦。这是一种旅居,而不再是简单的旅游,如果说宾馆是解决旅游住的问题,那么当下流行的民宿是较为接近旅居的一种业态。

    从旅行到旅游,是从小众到大众的进步;而从旅游到旅居,则是从大众到小众的回归。只不过,这种回归是高端的、闲适的和更加个性化的,有时甚至是特殊定制的。这是旅游者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结果

    乡村作为迥异于都市的悠闲、宁静、生态、传统的自然文化环境,承载着旅游转型升级后的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是新的耕读生活栖息地,是未来城乡人共同的家园,因此,乡村的定位首先是生活区,然后才是生态、绿色、低碳性质的其它产业区,其首先关注的应是生命质量。

    从城到镇、到乡、到村,生活功能一直在强化;生产功能本来就弱,但现在有强化的态势,今后应逐步弱化才对,这是社会进步、人类觉醒的必然结果,欧美的乡村发展已经证明,其庄园就是高端人士度假的地方。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的投资强度与产出效率,那是城市的责任,劳动力应在城里从事高附加值的工作,至于乡村,那是养心、养生、养老的地方。这个观点是小众的,但我希望为大众所接受,起码一些有乡村情怀的人已经接受了。因为这个观念如果端正了,乡村旅游发展就有方向。

    乡村旅游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种旅游方式。其本质是给都市人提供一种不同于城市环境的生活体验,是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一种空间转换模式,也是工作与休闲之间的一种时间缓冲节奏,目的是满足他们的“世外桃源”情结,消释他们的“乡愁”心结。

    当下,农家乐、农庄、乡村客栈、共享民居、民宿等已成为乡村旅居的主要形式,相关业态也得以延伸和拓展。更可喜的是,乡村旅居得到较好地实践,并成为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一 

    缘起:乡村旅居源于城乡迥异的环境条件

    当时,笔者之所以在政界、学界、业界大搞乡村旅游的情势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胆提出“乡村旅居”的概念,主要基于“概念定义偏差会导致市场定位失准”的忧虑。事实也确实如此,并造成了“乡村旅游”的一些乱象。

    一、乡村旅游概念偏差导致“七失”问题

    任何事物,其概念定义务求精准,因为概念反映本质,进而决定发展方向、策略和路径。乡村旅游的定义如果不准确,就会导致政府的失职和失策,以及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形象定位、功能定位、产品定位、产业定位的失当,在实质操作层面,直接导致了开发目标、路径和策略的偏差。

    1、有何偏差?

    对于乡村旅游,有必要弄清楚以下问题,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一是发展方向,是旅游,还是旅居?

    二是市场人群,是外来旅游者,还是区域内的城里人?

    三是产品功能,是观光,还是休闲度假?

    四是开发目标,是要创标准化的景区,还是回归迥异于城市环境的原态化乡村?

    五是发展路径,是要重投资、大搞建设,还是要做平台、侧重运营?

    六是开发策略,是要驱离原住居民,还是要与其共享村落和田园?

    由于乡村旅游概念出现偏差,从政府到企业,从规划到建设,从消费到运营,出现管理失位、决策失误、定位失准、资源失察、投资失利、运营失当、项目失败的“七失”问题。

    2、何以失败?

    近几年,在乡村旅游策划、规划、设计和运营实践中,目睹诸多怪现状:

    单凭乡村情怀、家乡情结做事者有之;

    变相圈地、拿补贴投机者有之;

    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搞景区者有之;

    大肆搞建设、与民争利者有之;

    单纯搞农业、不考虑附加效益者有之;

    以地产思维、矿产思维代替搞旅游者有之……

    上述非正常开发的结果是:白白把一个颇具空间感和时间感的乡村,搞成了一个个同质化的景点和短暂的一日游。

    单纯为游而游、为乐而乐、为吃而吃、为行而行、为卖而卖,唯独没有解决让城里人“住下来、如何住”的问题。殊不知,周五到周日,两天两夜的消费对与乡下人才是最有价值的,对于城里人才是最有意义的。

    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不准确的,这既是旅游发展初级阶段观光概念的固化和延续,又是受到了从上到下要政绩、走形式、重利益的劣风影响。乡村旅游是一个伪命题,乡村旅游的错误概念亟需更正,不能将错就错,因为这不仅仅是概念上的懈怠,而是意识上的不屑和迟滞,是工作上的不认真和不负责。

    乡村旅游本质上是乡村休闲,无论从市场需求看,还是从资源条件看,抑或是从乡村振兴角度看,乡村旅居都是乡村休闲的一种正确承载方式。

    二、乡村旅居源于城乡迥异的环境条件

    之所以提及“时空感”这个颇似国土空间规划的“时空分布”的概念,是因为旅游市场面对的消费人群只有两类:一类是现代人,一类是城里人,归根结底是一群现代的城里人。这就是旅游市场和产品定位必须予以考量的时空二维性原理。

    乡村旅游与乡村旅居,一字之差,所依赖的资源却不尽相同:前者离不开核心旅游观光吸引物,后者原则上只需要良好的环境即可。当然核心景观可以为乡村旅居锦上添花,有景区依托的乡村旅居更有市场吸引力。

    从时间维度考虑,现代人喜欢的东西,要么是古老的,要么是超现代的。原始农耕、传统农耕、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在这个时代发展链条中,最古老的原始农耕文化更具神秘性,超现代的东西更具魅惑性,因为时间越久远,与现实的反差越大。

    旅游不唯高大上,不止新奇特,差异化才是颠扑不灭的真理。当然,无论是过去的,还是未来的,都没有存在的现实条件,我们只能借助于“创意+科技(VR/AR/MR)”手段,通过迷幻、科幻、玄幻、梦幻的形式来表达。

    从空间维度考虑,城里人喜欢看的,可以是城里没有的乡村田园风光;也可以走出日常生活所在地,去异域,去他乡,去异国,越远越好,因为越远地域差异化越大。正如那句非常有名的话,“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但无论如何不会是现代日常环境下司空见惯的事物。

    这种差异化可能存在于现代与古代、传统与时尚、内地与边区、国内与国外、森林与沙漠、戈壁与田野、平原与山区、山地与海滨、南方与北方、大陆与小岛、宏观与微观、现实与虚幻、城市与乡村,等等。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1、乡下有什么?

    乡村资源是全方位的,还可以从自然原生态和人文原生态两方面来分类。自然原生态包括:山水形胜、植被覆盖率、空气和PM2.5、气候、负氧离子含量、噪音指数、水质、土壤矿物质、有机农产品食材、原生中草药材,等等。人文原生态或可概括为“六风”,即:田园风光、乡村风貌、民间风物、乡土风俗、民族风情和传统风味。

    但有一点是不可忽略、也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在休闲时代,乡村旅居的核心资源应该是原住居民。

    因为所有物化的东西都离不开原住居民,乡村生存、生态、生活、生产和生命遗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润了原住居民活动的履迹。乡村正因为有原住居民的存在,才有故事、有亲情、有交流。反之,如果没有原住民的参与,就只剩下一个冷寂寥寥、萧杀萋萋的废村和荒野。

    还因为旅居者追逐的是和谐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的完美融合和再现,才是一个完整的乡村。

    我们还可以用“三老”资源来表述乡村旅居的环境条件,即: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老天爷赐予的自然环境和老百姓笃守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后者,传统习俗最接地气、最含信息、最接近生活本质和底色,蕴蓄着满满的原态生活、人间烟火和市井风情。

    在湖南娄底市的紫鹊界梯田,我曾目睹过几个欧洲人在堤堰之上,一呆就是一天。紫鹊界在哪里?紫鹊界有什么?欧洲人来这干什么?

    紫鹊界位于新化县水车镇,周边的梯田达8万亩以上。梯田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年,是中国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劳动的结晶,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化糅合的历史遗存,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

    紫鹊界梯田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里没有一口山塘、没有一座水库,也无须人工引水灌溉,天然自流灌溉系统令人叹为观止,国家水利专家评价其可与都江堰和灵渠相媲美,把这种自流灌溉系统称之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迹”。

    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而造,小如碟,大如盆,长如带,弯如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宛如天上瑶池,人间仙境。

    南方稻作文化与狩猎文化的巧妙融合成就了紫鹊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稻作文化遗存,这里民风淳朴,梅山山歌独具韵味,山歌、民歌、情歌广泛流于民间,妇孺皆知;梅山武术自成一派;紫鹊民居古色古香、别具一格;草龙舞、傩面狮身舞原始神秘、别有风情;苗、瑶风俗依然如故;梅山饮食风味独特,绿茶、腊肉、豆腐丸子、冻鱼、糍粑、甜酒、魔芋、笋干、蕨菜、薏米、天麻等久负盛名。可谓是民风淳古、物阜蕃昌。

    紫鹊界,有田园风光,有人文遗迹,有民族习俗,有风味小吃,有瑶家客栈,有主题民宿。这些欧洲人徜徉于田间地头,踟蹰于瑶寨村落,沉浸于民族风情,感知的就是紫鹊界的古朴纯真、恬淡静谧、原汁原味、知足简单,这就是城里人乃至外国人趋之若鹜的动因。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2、城里缺什么?

    乡村是美好的,令人愉悦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城市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城市资源渐渐稀缺,城市空间趋于狭窄,城市环境越发恶化:污浊的空气;污染的水质;刺耳的噪音;拥堵的交通;紧张的工作;彻夜不灭的灯火;对门不相识的人情冷暖……

    根据过往国外发达国家旅游发展规律,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必然引发乡村革命。乡村旅居源于工业革命,却依赖于生态革命。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城市失去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环境;信息革命更是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造成世界性城市文化雷同化的负面影响。

    正是由于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会使人类失去栖息地,人们才迫切需要一个缓解压力、释放身心的生活空间,以致于乡村成为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乡村旅居受到城里人青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归园田居》中著名诗句。生活在1600年前的陶渊明,却对后工业革命时代城里人的乡村情怀、乡愁情结及最向往的乡村旅居生活方式,作了最真切的诠释和最贴切的注解。

    自从有了陶渊明,人人心中便有了一个桃花源。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文人骚客,地主豪强,古今如此,中外如此。

    颐和园的耕织图,曾是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相当于皇家的乡村旅居。在这座皇家园林里,有山有水,有村有田,有耕有织,延赏斋、织染局、蚕神庙点缀其间,另有水村居及水乡田园。对于皇帝老儿,与其说身居庙堂、心怀天下;倒不如说是久居深宫,也怀有一颗渴望归园田居的凡心。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章节叫《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来自哪里?就是宁国府的乡下庄园,据说宁国府在乡村共有十七个庄园。

    大观园中景致众多,其中一处叫稻香村,跟大观园其他建筑的富丽华贵不同,此处的田园农舍,一派郊野气色。书中这样写道:“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此番光景,曾引得贾政有“归农之意”。

    早在上个世纪初1919年,英国人霍华德就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旨在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在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方面,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1944年,在“田园城市”理论基础上,大伦敦规划确定了空间模式为“中心城—绿化隔离带—卫星城”的结构,以通过鼓励人口的迁移、扩散来缓解内城拥塞的压力。这些卫星城市和新城远离伦敦,城市功能完善,规模较大,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新的反磁力中心。后来,美国在霍华德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出现了“田园城市和区域规划运动”。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堪称“田园城市”经典案例,城市为青山和人工栽种松林翠柏所环拥,50%以上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城市呈环状由市中心向四周辐射,城郊与周边乡村毗连。市区极少高层建筑,市民居宅大都为低层别墅,前后种植草坪花木。无论市区或城郊,只看见幢幢红、白色为基调的建筑分布在绿荫花草之中,整个城市犹如大花园。堪培拉,虽为现代城市,却与乡村旅居有得一拼。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二 

    背景:乡村旅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融合路径

    谈乡村旅居,不得不提乡村振兴。因为我们的大多数乡村出现了问题,“空心村”随处可见;因为乡村旅居也许是解决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1、乡村怎么了?

    当下的乡村现状着实堪忧,稍微远离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大多数乡村几近于凋敝:

    到处是濒近荒芜的土地,田地退化,土质板结,产量锐减,加之落后的耕种模式与技术,水田不得不当旱地种,旱地不得不靠除草剂和农药;

    留守人口只剩下鳏寡孤独、老弱残幼,精神极度孤寂;

    第一代打工者逐渐告老还乡,却又不得不沦为日渐凋零的一代;

    前途未必光明的第二代进城打工者,不仅自身出现精神健康问题,连带破灭了一个传统大家庭的团圆之梦,还一并带走了白发人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

    最令人忧心的还不止那些废弃的村落、荒芜的土地和几近坍塌的院落,更在于:

    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侵蚀、良好民风的丧失与道德思想的毁灭性坍塌,直接导致迷信思想、拜金思想和攀比思想沉滓泛起,孝道堪忧,甚至出现有违人伦的两性关系;

    扶贫有余,抚心不足,有的地方竟帮扶出一些好吃懒做的闲汉;

    还有传统手工艺的消失;

    由于青少年的流失,教育缺少了改进的动力;

    不文明的卫生习惯积习难改,有的地方厕所革命不切实际,没有因地制宜;等等。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句诗出自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在毛泽东的诗意里,“桃花源”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现实要比理想好,抒发了一种革命浪漫主义情感。但在今天,乡村的现实很残酷,远没有理想好,乡村振兴迫在眉睫。

    2、我们怎么办?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中华复兴,因此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民的事情,也是城里人的事情。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城乡融合,乡村旅居则是城乡融合的一个关键点。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第一要务,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前提条件,而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则是乡村旅居的理想状态。

    产业兴旺需要产业融合,乡村旅居则需要生活融合,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又互为结果。乡村振兴也罢,乡村旅居也罢,当下需要做的就是找准融合点,融而化之。

    首先是城乡融合。事实上,“城市病”与“空心村”是相伴而生的,是城乡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城市发展需要乡村的有生力量,农民进城了,故而城市拥挤了。这是城乡的正常流动,是城乡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既如此,两个问题就要协同解决,城市的纾解、城市更新必须与乡村振兴结合,这就是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不仅仅在于城里人下乡,还在于乡村人进城,这是一个流动和循环的过程。城市是城里人的,也是乡里人的;反过来,乡村是乡里人的,同样也是城里人的。城乡融合包括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三生”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人才资金技术融合,等等。

    融合的手段是共享,包括生活和生产两方面。乡村旅居是一种生活,旅居可以为创业者带来机遇;反过来,创业又可以为旅居创造更加舒适的条件,旅居与创业共同成为乡村振兴两个支撑点。还有一点,所谓共享,就是不能抛开农民去搞开发,不夺其利,必须与民共处、共赢、共享。

    作为乡村主体产业的农业,可以与旅居融合的有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养生农业,并可以催生都市农场、研学农场、亲子农场、养生农场等,这些农场可以共享,也包括共享田园(农园、菜园和果园)、共享民居,最终要形成研学、康养、体育、娱乐等一系列产品。

    与民共享是乡村旅居和创业的原则,也是乡村旅居舒适与否、成功与否的不二法门。对于旅居者,既然把乡村当成梦中的家园,“家和万事兴”的道理都是懂的,那就要明白,老百姓可以成其事,也可以坏其事。对于原住居民,也要明白,旅居者尤其看重原住居民的亲和力和热情好客的民风,我们常说,最美丽的风景是人;反之,最丑的风景有时也是人。

    其次是全要素融合。当下的乡村旅游是一种过时的观光旅游存在形式,观光旅游是以景区景点来带动的,而在当下的休闲时代,虽说景区景点仍然是旅游核心吸引物,但早已跳出了旅游六要素之“游”单一要素窠臼,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都可以成为旅游核心吸引力,并延伸为要素产业。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西北地区有名的袁家村主打风味小“吃”,成都的宽窄巷子、黄山的屯溪老街、阳朔的西街、北京的南锣鼓巷也都以小吃形成自己的旅游吸引力;莫干山民宿主打特色“住”宿;香港先前曾凭借自由港的地位被旅游者称为“购物天堂”,旅游者的购物支出高达61%,乌节路是新加坡著名的旅游购物街,时尚潮流的集结地;主题公园、实景演艺、游乐园等都是典型的以“娱”乐为主的产品;至于游轮不止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

    乡村旅居一定是综合性的,因为有了住,就包容了旅游六要素的所有产业,当然就会延伸出适于中老年群体康养和青少年群体亲子、研学的诸多业态。

    近几年民宿的崛起是乡村旅居兴起的一个信号。但是,乡村民宿如果按照最新发布的3-5星级标准实施,可能仅仅满足部分高端度假者,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集群在红火若干年之后遭遇发展瓶颈,就是市场定位偏颇、消费定价偏高的一个例证。值得注意的是,莫干山民宿大概归属于景区类民宿,是自带观光和流量的,而非乡村民宿;如果是乡村民宿又待若何?

    这样的民宿没有完全融入原住居民的生活,收费动辄上千元,绝不是乡村旅居的标配住宿产品。这也可以说,是“乡村旅游”思维定势下的一个偏差。抛开那些基因突变的民宿不说,有东邻西舍、有渔樵耕读、有原态生活的共享民居、共享农庄才是乡村旅居者的真正归宿。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3、未来怎么样?

    现在,生活富足了,交通方便了,信息畅通了,精神层面却出现既丰富又空虚、既充实又紧张、既悠闲又烦躁的焦躁状态,城里人回归乡村不失为纾解“城市病”的良方。

    乡村不仅是一个生产粮食的地方,还是一个离大自然最近,可以医治现代工业文明创伤的地方,许多难以治愈的城市病或可在乡村生活中得到康复。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西方国家开始反思现代化农业的弊端,探索走向另一种后现代化农业,这就是回归自足家庭农业、小规模的自然生态农业。都市消费开始追逐穿粗布衣,用手工作坊物品,吃自己种的有机粮蔬。

    到乡村去生活,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时尚、高端、奢侈的生活方式。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是日本,日本的退休人士和一些在城市工作的人士,一年之中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乡村。这种乡村旅居生活方式,近几年在国内蔓延开来,部分退休的年长人士,不愿意长期住在城市。

    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人口比例和一、二、三产比例可以看出,这些年,从西北欠发达地区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从村到乡镇、到城市,劳动力一直在流出,农业产值是否一直在萎缩,不确定;但生产功能一直在弱化,却是毫无疑问的。

    值得高兴的是,这些年搞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生活功能有强化的趋势。应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欧美的乡村发展已经证明,其庄园就是高端人士度假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的投资强度与产出效率,那是城市的责任,劳动力应在城里从事高附加值的工作。至于乡村,那是养心、养生、养老的地方。

    对于都市人来说,乡村旅居是一种纯粹的闲居生活,而非身居闹市填满欲望、熙熙攘攘的工商业活动。今后乡村的发展定位首先是未来生活社区,然后才是生态、绿色、低碳性质的产业区,其着重点在生存质量之外,还要关注生态和生活质量,更要关注全社会的生命质量。

    乡村旅居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种旅游方式。其本质在于给都市人提供一种不同于城市环境的生活体验和感知,是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一种空间转换模式,也是工作与休闲之间的一种时间缓冲节奏,目的是满足他们的“世外桃源”情结,消释他们的“乡愁”心结。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会议集群、休闲商业集群、文化创意集群等服务业新兴产业开始外移,未来在远离城区的区域将形成环境优越、配套完善的,既宜居又宜业的区域。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大趋势,生活功能从城到镇、再到乡村也是一个大趋势。当前正在推进的特色小镇建设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从特色小镇到乡村旅居应该是第二步。乡村旅居可以将居住、生产和旅游融为一体,提高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达到生活和工作无间相融的至高生命状态。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乡村旅居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


    结束语

    从乡村旅游到乡村休闲,再到乡村度假,乃至乡村旅居,乡村需要一个生活化社区,这是一个新型的未来社区,是城乡人共同的家园,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乡村旅居,不仅要面向城市居民,还要提升格局、立足长远、放眼世界,因为中国的乡村不仅对城里人有诱惑力,对外国人更是如此。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