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nync.com/.jpg!40)
后期形成白穗
由于今年夏季强降水次数多、强度大,加上入秋以来持续降水,造成整个黄淮冬麦区的土壤水分饱和。这种特殊的高湿土壤条件,给土壤中病毒病菌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有利环境,可能会加重麦田一些病害的发生。在这些病害中,对小麦影响较大的有四种病害,它们是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和全蚀病。这四大病害,只要每一种病害重发,都会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减产。
一、四个病害的主要症状
1、纹枯病
纹枯病由禾谷丝核菌引起。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首先在小麦茎杆基部叶鞘发病,形成纹状花斑,逐步发展侵染茎杆,造成茎杆花斑,进一步扩展发病可造成叶鞘腐烂和茎杆腐烂,后期植株枯死形成白穗。纹枯病多属于散发症状,在田间表现为分散性的死穗。如果用手去拔病穗,只能在茎杆基部拔断,根系不随病株而被拔出。
2、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引起,表现根部感病腐烂,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枯死,逐步使植株整体干枯,最后形成白穗。如果用手去拔病株,能轻而易举的连同根系一起拔出,它与纹枯病在拔起时手感有明显区别。
3、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多种镰刀菌侵染造成。病原菌主要从根部和根茎结合部侵入,侵染小麦主茎和分蘖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可造成茎杆基部和根系腐烂,后期形成白穗。
4、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由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侵染引起,能造成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2节处变黑,使输导组织失去功能,造成后期整株枯死形成白穗。如果我们用手去拔病株,能轻而易举地拔掉整棵病株。这也与纹枯病有明显区别。它与根腐病不同的地方是,全蚀病病株茎杆基部和根系明显发黑。
二、四种病害的防治
(一)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
这四种病害,主要在土壤中繁殖传播,种子上也会有少量病菌。所以,防治这些病害的第一步就是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
在选择农药品种上,要选择杀菌性能好、杀菌谱广、内吸性好的复合型药剂。因为广谱高效的复合型药剂,可以同时防治这四种病害。目前用于拌种或包衣效果较好的主要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剂、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吡虫啉悬浮剂,以及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三唑酮等与杀虫剂复配的多种制剂。其中效果最好的主要是苯甲·咯·噻虫悬浮剂和苯甲·丙环唑·吡虫悬浮剂。这些拌种剂有多剂型,不同剂型拌种时使用的剂量也不一样。农民朋友可以到当地农药销售商哪里咨询购买。
(二)土壤处理
可以购买用于叶面喷施的杀菌剂,具体品种可以参考上面介绍的那些药品名称。具体做法是,把买回来的含量较高的喷施型杀菌剂,按照使用说明或经销商推荐剂量,与干沙子或干细土充分混合,然后均匀撒在地表。或者购买农药厂家制成的颗粒剂,按照使用说明均匀撒于田间。撒药后必须及时旋耕整地,防治药剂蒸发和分解。
(三)生长期防治
四种病害的防治原则仍然是以防为主。在做好种子包衣和土壤处理的前提下,还应该在早春返青期进行一次防治。主要用药品种可以选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唑醚菌酯、丙环唑,或者两种药品的混合制剂。需要注意的是,打药时水量要足,每亩药液量不少于30公斤。打药时要保证行走速度均匀,做到不重不漏。由于这些病害的首发部位多在基部叶鞘和基部茎杆,所以要尽可能把药液往基部喷施,以便达到控制发病部位的目的。对于发病较重的地块,可以在拔节期再进行一次防治。
到了中后期,可以根据田间病情,结合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的防治,再次施药,加强后期的病情控制。主要用药品种与前文介绍相同,只是在控制多种病害时,各种药品的使用量有所区别,农民朋友可以咨询植保部门或农药经销商,科学使用,提高防治效果。
纹枯病早期侵染
纹枯病中后期侵染
小麦根腐病症状
小麦茎基腐病症状
小麦全蚀病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